桑螵蛸

桑螵蛸,中药名,别名螳螂蛋、螳蜘壳、螳螂子、刀螂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的干燥卵鞘。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桑螵蛸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团螵蛸卵鞘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内层为许多小室,小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深棕色,有光泽。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质硬而脆。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桑螵蛸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用于遗精滑精,尿失禁尿频,小便白浊。其在临床中常与龙骨、金樱子等配伍使用。阴虚内热膀胱有热者忌服。

古籍记载

桑螵蛸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圣患方》记载:治肾虚小便白浊久不愈可与莬丝子、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桑螵蛸丸。《普济方》记载:若治肾虚精关不固之精泄不尽,可与龙骨、茯苓同用,如锁阳丹;《本经逢源》:“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草便读》记载:“固摄疗遗,益精壮肾”;《玉楸药解》记载桑螵蛸:“起痿壮阳,回精失溺,温暖肝肾,疏通膀胱。治带浊淋漓,耳痛,喉痹,淋巴结结核骨鲠。”

来源

药物来源

桑螵蛸来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分别称为“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

入药部位

干燥卵鞘。

采收加工

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树上采集卵鞘。

炮制方法

取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泥屑,蒸透,取出,干燥。用时剪碎。成品性状特征同药材。

取桑螵蛸,加人盐水拌匀,闷透,文火炒至药物呈深黄色。用时剪碎。每桑螈蛸100kg,用食盐2.5kg.成品为形如桑螵蛸,表面深黄色,略带焦斑,味微咸。

桑螵蛸蒸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桑螵蛸致泻的副作用,并且可以杀死虫卵,利于储存。用盐水炒后,则可引药入肾经,增强补肾壮阳的功效。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团螵蛸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湖北、湖南省河北省、辽宁等地,长螵蛸主产于浙江省江苏省、安徽、山东省、湖北等地,黑螵蛸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省山西省等地。

性状特征

卵鞘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长2.5~4厘米,宽2~3厘米。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小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用于遗精滑精,尿失禁尿频,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膀胱有热者忌服。

相关配伍

桑螵蛸在临床中常与彩云阁金樱子等配伍使用。

桑螵蛸配伍龙骨,用于治疗肾阳虚肾气不固之遗精、早发性射精、白浊、遗尿等症。

桑螵蛸与金樱子相伍为用,其补益、固涩之效更强,用于肾气虚衰之遗精、滑泄、尿频、小便失禁以及小儿遗尿等症。

临床应用

如内补丸(鹿茸片、盐菟丝子、盐沙苑子、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片、附子、炒蒺藜、紫菀)(《女科切要》)。

如桑螵蛸散(桑螵蛸、远志、莒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本草衍义》)。

如闭精丸(牡蛎科荔枝菟丝子、龙骨生、五味子、白茯苓、韭子、白石脂、桑螵蛸)(《杏苑》)。

桑螵蛸适量,小磨香油适量。将桑螵蛸用文火焙焦,研为细末,然后倒入香油搅拌均匀。用羽毛轻轻地涂于患处,每日3~4次。

桑螵蛸5克,高粱米25克。将桑螵蛸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纱布袋内,缝好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煮沸5分钟,捞出纱布袋,放入洗净的高粱米,煮至熟烂。每日晚上温热食用。

桑螵蛸12枚(1次量),将其炒炭存性,研为末。早晚各1次,用糖水送服。7日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见效。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桑螵蛸含蛋白质磷酸甘油酯、脂肪等,如溶血磷脂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含有多种氨基酸,如酪氨酸L-脯氨酸色氨酸等。另外含粗纤维、微量元素等成分。

药理作用

桑螵蛸具有敛汗作用,还能抗缺氧、抗疲劳;可显著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发挥抗氧化功效。此外,它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降低血糖与血脂,并具有抗肿瘤作用。

基原信息

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厘米。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小刀螂体形大小中等,长4.8~6.5厘米,色灰或暗褐,有黑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较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黑色斑纹。

体中等大小,绿色。头部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胸粗短,前半部两侧扩大,最大宽度为最窄的2倍。两侧有明显的小齿。前翅革质,狭长如叶状,外缘及基部青绿色,中部透明,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后翅膜质。前足镰刀状,前足基节下有4个齿;中足和后足细长。

螳螂.itis.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