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山顶,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按《清式营造则例》解释,歇山顶由悬山顶与庑殿顶合成。歇山顶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呈现出悬山顶的形象和特征,下段则类似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以及四条戗(qiàng)脊,因此也被称为九脊殿。除此之外,还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别称。
歇山顶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城楼、钟鼓楼、寺庙等建筑中,其建筑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有单檐、重檐之分,后者比前者等级更高。此外,歇山顶还有四面歇山顶和卷棚歇山顶这两种变体。四面歇山顶由两个歇山顶以十字脊相交而成,北京市故宫的角楼是其典型代表。卷棚歇山顶则是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清朝乾隆建造的北海画舫斋就是卷棚歇山顶建筑。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因此又称为汉殿顶。在汉代的冥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中国目前已知遗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就是歇山顶建筑,即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中国目前已知遗存的唐代、五代十国的歇山顶木构建筑仅有8座,另外还有半个唐代建筑——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钟楼。
歇山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应用。比如韩国庆州佛国寺的紫霞门、景福宫的勤政殿、汉城宗庙,日本京都平等院的凤凰堂、东福寺的三门、法隆寺的金堂等。
历史沿革
歇,停止、尽、完的意思。歇山,是指到了建筑山面,檩条构架停止再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屋面。“歇山”是清代的叫法,历史上,歇山还有其他称谓:汉殿、曹殿、厦两头造、九脊殿。
“汉殿”这一称谓,很可能跟北魏拓跋宏迁都洛阳市,推行汉化的历史进程有关。据王其亨在他的文章《歇山沿革试析——探骊折扎之一》中所述,歇山顶起源于南方。早在江西省靖江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就可以看到原始歇山建筑形象,而约为战国至西汉中期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墓葬出土的铜器中也发现了“厦两头”式的建筑形象。晋室南迁后,吸纳融合了这种建筑风格。此后北魏推进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不仅改汉姓,用汉字、穿汉服,甚至建筑都学习当时汉文化的代表城市——南朝建康(今南京市)的城市、宫殿的制度和建筑式样。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转折点,在中原及甘肃省的天水市、兰州市、敦煌市等地的四大石窟壁画、雕刻、墓葬出土明器上都出现了歇山顶建筑形象。而在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市之前,则无这一屋顶式样。因此,歇山顶建筑被称为“汉殿”,应是北方少数民族崇尚汉文化的产物。
曹殿,应是取自北齐大画家曹仲达,因善画九脊殿,所以宋人又把歇山顶称为曹殿。厦两头,意思是在人字形屋顶的左右两侧加上披檐而成为两厦。学者刘致平认为,歇山顶是人字顶的周围加上一周围廊而成(图1)。“厦”,意为门庑,披屋。亦有观点认为“厦”音同“杀”,意为杀、切去两坡顶房屋两头一间的上部屋顶。而歇山顶又因为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合计九条脊,因此也称九脊殿。早期的歇山顶,它的山花板不靠近博缝板(或称博风板,图2),但是到了后期,山花板与博缝板靠紧并形成了两条博脊(图3),变成十一条脊,但习惯上仍称九脊殿。
早期的歇山顶屋面较为平坦,坡度较缓,举高(即屋顶高度)较低,屋角平直且未凹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高度越来越高,曲线也更加明显。从唐宋到明清,除了屋顶高度不断增加外,歇山顶的正脊长度总体上呈现由短变长的趋势,并且其上部悬山顶部分的体量也由小变大。例如,山西省五台县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采用歇山顶结构,其屋顶高度较低,正脊长度为9.5米,屋檐总宽为18.7米,正脊长度与屋檐总宽的比例约为二分之一。
而到了宋辽金时,歇山顶正脊的长度已经加长到了屋檐总宽的三分之二,如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建于宋代,其正脊长21.4米,上檐总宽30.8米;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是辽代建筑,其正脊长22.8米,檐头总宽36米;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的弥陀殿也是歇山式屋顶,建于完颜亶皇统三年(1143年),其正脊长度为33米,屋檐总宽48.6米,正脊长度是屋檐总宽的66.6%。上述这几例,正脊与屋檐总宽的比例都是约三分之二。
元代的一些歇山顶建筑会遵循宋、金的比例,但是部分歇山顶建筑的正脊的长度与屋檐总宽比已达到了四分之三。例如,山西省洪洞(tóng)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正脊长10.6米,上檐总宽16.2米,正脊与屋檐总宽比接近宋、金比值的三分之二左右。但是芮城县永乐宫纯阳殿的正脊长20.2米,屋檐总宽为27米;重阳殿正脊长20.3米,屋檐总宽26.5米,这两个殿的正脊与屋檐宽比在四分之三左右。
明清时期,民间建造的歇山顶建筑的正脊略小,与屋檐总宽比约为四分之三,但官方建筑上两者的比例增至五分之四左右。例如,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是明建清修,正脊长17.5米,上屋檐总宽22.5米;山西省运城市解(hài)州镇铜山关帝庙的关帝楼,正脊长17.9米,上屋檐总宽24米,这两殿均为山西民间建造。山东省曲阜市文庙奎文阁是明建清修,正脊长24米,上层屋檐宽31米,此为官方建造的歇山顶建筑。
此外,早期的歇山顶的山面多是透空式山花,有博风板、悬鱼、惹草等。自明代起北方开始多用砖垒砌山花,而清代盛行在博风板里皮安装山花板,山花板上雕刻花结带等纹饰,不用惹草,而用梅花钉。南方建筑直到清末仍多用透空山花。
样式分类
歇山顶通常可以分为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式样。单檐歇山顶仅有一重屋顶,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单檐歇山顶为五台山唐代南禅寺。重檐歇山顶则是在单檐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与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木构建筑实物有上文提到的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如天安门,故宫太和门、保和门、乾清门等,都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顶。
四面歇山顶和卷棚歇山顶则是歇山顶的两种变体。四面歇山顶由两个歇山顶以十字脊相交而成,也称为“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市紫禁城的角楼是其典型代表。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是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建于清代乾隆的北京北海画舫斋就是殿前带抱厦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
在中国现存的歇山顶木构建筑中,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的摩尼殿采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建筑形式。这座建筑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为重檐歇山顶,其正方形主体殿身的四个方向各增加了一间歇山式抱厦,因此从空中俯瞰,会发现摩尼殿的平面是十字形。
建筑等级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而这种理念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人们通过屋顶的式样,识别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如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的每个城门可以有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则只能有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帝王的宫殿可使用有吻兽装饰的庑殿式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使用歇山式屋顶,而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使用悬山式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和卷棚顶等。攒尖顶和卷棚顶通常出现在园林建筑中,不涉及建筑等级。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还可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类型,后者等级高于前者。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等级序列可以按如下顺序排列: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中国歇山顶古建筑名单
按王其亨在他的文章《歇山沿革试析——探骊折扎之一》中所述,歇山顶形象最早可见于江西靖江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此后,在汉代墓葬出土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等处,也都可看到歇山顶建筑形象。但是,中原地区目前已知遗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则是五台县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中国目前已知遗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仅有5座,其中2座为歇山式建筑,此外还有1座算半个唐代建筑的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钟楼。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歇山顶木构建筑有5座。辽朝木构建筑有8座,其中歇山顶木构建筑3座。相比之下,两宋及金代时期遗留的木构建筑则开始变多,而在明清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中,歇山顶木构建筑更是占了70%以上。
国外歇山顶建筑
歇山顶在日本、韩国等国亦有应用。庆州的佛国寺的紫霞门建成于774年,采用了歇山顶,其正脊微微弯曲,形式风格与中国唐代建筑十分相似。此外,韩国景福宫的勤政殿、汉城宗庙等也使用了歇山顶设计。日本京都府平等院凤凰堂建于1053年,同样采用了歇山顶的设计,整个建筑平面呈现出一只展翅的凤鸟形状,因此得名为凤凰堂。除此之外,东福寺的三门、法隆寺的金堂等建筑也使用了歇山顶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