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骚扰是指对特定个人、团体或组织实施带有恶意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威胁、侮辱、散布虚假信息、发送骚扰电子邮件或在社交媒体恶意传播消息等。其可能是出于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也可能是针对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的歧视行为。
社交媒体是最易遭遇骚扰的场所,网络游戏被视为对女性最不友好。男性最有可能遭遇的网络骚扰行为是被辱骂或有人试图使其感到无地自容;女性遭遇潜随或性骚扰的可能性则要高得多,尤其是18岁到24岁之间的女性,其遭遇网络性骚扰的可能性相当于男性的两倍,遭遇潜随的可能性则相当于男性的三倍以上。
2000年,10岁至17岁互联网用户中6%曾遭网络骚扰,2005年升至9%。2020年,《国际计划》报告称,14000名年轻女性受访者中约58%曾遭网络骚扰,形式包括侮辱、性骚扰、恐吓等。多数女性选择忽视骚扰者,约13%选择挑战。2021年7月1日,200多名国际影响力女性联名发布公开信,引用《经济学人》2020年对超4000名女性的调查,发现51国38%女性亲身经历过网络骚扰。2025年11月,新加坡推出《互联网安全(援助与问责)法案》并提交国会进行一读,旨在助网络骚扰受害者辨识加害者并采取法律行动。
“网络骚扰”行为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剥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释义
网络骚扰是指对特定个人、团体或组织实施带有恶意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包括威胁、侮辱、散布虚假信息、发送骚扰电子邮件或在社交媒体恶意传播消息等。网络骚扰可能是出于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也可能是针对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的歧视行为。
骚扰类型
男性最有可能遭遇的网络骚扰行为是被辱骂或有人试图使其感到无地自容;但与男性相比,女性遭遇潜随或性骚扰的可能性则要高得多,尤其是18到24岁之间的女性,其遭遇网络性骚扰的可能性相当于男性的两倍,遭遇潜随的可能性则相当于男性的三倍以上。
发生场所
社交媒体是最易遭遇骚扰的场所,网络游戏被视为对女性最不友好。2020年9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多数网络骚扰发生在社交媒体平台,近期遭网络骚扰的女性中81%源于此,比例远超男性;男性更易在网络游戏和论坛受骚扰。另项研究显示,不友好私信、恶意曝光个人信息均属网络骚扰。
应对反应
2014年10月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称,网络骚扰中,有60%的调查显示选择无视最近一次被骚扰事件,40%则会采取措施进行回应。从有效性方面来看,选择无视则似乎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在无视骚扰的被调查者中,83%认为这种决定令情况变好。与此同时,遭遇较严重骚扰的用户更有可能采取行动作出反击。
相关数据
2000年,10至17岁互联网用户中6%曾遭网络骚扰,2005年升至9%。虽对网络攻击和暴力的研究尚处初期、数据不全,但早期结果支持网络骚扰和暴力呈上升趋势的假设,且这种暴力增加出乎互联网缔造者意料。2014年10月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称,网络骚扰普遍。40%美国成年受访者称曾遭网络骚扰,73%见证过他人被骚扰;18至29岁用户中65%成目标,92%见证过。44%男性和37%女性至少遭遇一种网络骚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面临更严重攻击,18至24岁女性遭性骚扰和潜随概率远高于男性,且更易感到极度苦恼。
2020年,《国际计划》报告称,14000名年轻女性受访者中约58%曾遭网络骚扰,形式包括侮辱、性骚扰、恐吓等。多数女性选择忽视骚扰者,约13%选择挑战。
2021年7月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女性联名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敦促Facebook、Twitter、TikTok和谷歌等科技巨头在网络平台上“优先保证女性的安全”。这封联名信中引用了《经济学人》在2020年对超过4000名女性进行的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来自51个国家的38%的女性都亲身经历过网络骚扰。
行为影响
“网络骚扰”行为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剥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相关律法
2025年11月,新加坡推出《互联网安全(援助与问责)法案》并提交国会一读,旨在助网络骚扰受害者辨识加害者并采取法律行动。新法案下拟设互联网安全委员会,通过统一机制协助13类网络伤害受害者,如移除有害内容、限制账户、公开加害者身份等。新加坡一组织研究主任谢思慧指出,网络骚扰取证难,政府希望借此让受害者被认真对待,简化报案程序。
皮尤:网络骚扰已成为普遍现象.新浪科技.2025-11-03
来自网络的骚扰和威胁,女孩们选择反击.澎湃新闻.2025-11-03
近四成女性曾遭遇网络骚扰 超200位杰出女性联名向平台喊话.腾讯网.2025-11-03
新加坡推新法帮助网络骚扰受害者.今日头条.2025-11-03
八成女性遭受的网络骚扰来自于社交媒体.澎湃新闻.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