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中国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所作,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0多万川军而于1944年修建的纪念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1940年,成都市民众聘刘开渠设计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3年7月31日,刘开渠与成都市政府签《成都市无名英雄像模型塑造合同》,规定像高、姿势、工期等,刘开渠负责多项工作。抗战艰苦,他请张朗轩当模特,找江万兴等承揽工程,还请政府签翻铸铜像合同。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立于成都市东门。196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消失,原因不明。1982年,中国开展城市雕塑建设,恢复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呼声高但过程坎坷。1985年,刘开渠捐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片,8月15日在其弟子指导下,本地雕塑家将泥塑放大恢复原貌。因城市发展,1989年8月15日复制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万年场落成。2005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面临再搬迁,200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暂放谭云工作室外,2007年,有人提议迁至建川博物馆遭成都市雕塑家反对,同年8月15日,纪念碑迁址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大门前,94岁的张朗轩现场观看安装并参加揭幕仪式。
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纪念碑历史
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进行,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川军将士请缨参战,不少青壮年也踊跃参军,但川军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和装备精良的日军差距极大,甚至被外界认为是“最差的军队”。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浴血奋战,抗战期间共有340多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战,64万多(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英魂埋骨他乡。
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中国之首。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建设历史
1940年,成都市民众聘刘开渠设计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3年,“造像筹委会”成立,成都市政府请郭有守邀刘开渠创作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像。1943年7月31日,刘开渠与成都市政府签《成都市无名英雄像模型塑造合同》,规定像高、姿势、工期等,刘开渠负责多项工作。此塑像为纪念抗日将士,是全新尝试。抗战艰苦,他倾力创作,请张朗轩当模特,找江万兴等承揽工程,还请政府签翻铸铜像合同 。1944年7月7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立于成都市东门。1966年(文革时期),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消失,原因不明。
1982年,中国开展城市雕塑建设,成都1983年成立相关机构,本土雕塑家创作多件代表作,恢复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呼声高但过程坎坷。1985年,刘开渠捐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片,8月15日在其弟子指导下,本地雕塑家泥塑放大恢复原貌。因城市发展,1989年8月15日复制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万年场落成。2005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面临再搬迁,2006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暂放谭云工作室外,2007年,有人提议迁至建川博物馆遭成都市雕塑家反对,后于2007年8月15日,纪念碑迁址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大门前,94岁张朗轩现场观看安装并参加揭幕仪式。
建筑格局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青羊区祠堂街9号成都市人民公园内。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为60平方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
早期整座雕像连同基座高达22英尺5英寸(约6.8米),无名英雄像高8英尺(约2.44米),台座内用城砖填满为实心,外部分四层,两层旱石垫底,共高20英寸(约0.5米),下层座高4英尺(约1.22米),四个侧面皆为梯形,上底长9英尺(约2.74米),下底长9英尺10英寸(约3米),用高城脚石分别设计2英尺9英寸(约0.83米)高梯形状凸起式样以供浮雕或镌刻,上垒两层粉心造石,厚1英尺2英寸(约0.35米),上为碑体,高7英尺7英寸(约2.3米),也是四面为梯形,上底长3英尺1英寸(约1米),下底长4英尺11英寸(约1.5米),有青石造高5英尺4英寸(约1.6米)供镌刻“无名英雄像”字样。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周围有花坛、树木等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刘开渠(1903―1993),江苏徐州萧县人。抗战中,他为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惜中断了在法国巴黎高级艺术学院已经六年的学业,同时也就中断了自己已经相当接近的光辉前程,回国后,任杭州艺术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在抗战艰难的1938年,他随学校迁到成都市;过后,学校迁昆明市时,因妻子怀孕临产不能迁徙,他留在了成都,就此开始了与成都的不解之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熊佛西和徐悲鸿介绍他去为王铭章塑像。刘开渠总共塑了11尊像,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为有名。
王铭章,著名川军抗战将领。时为第22集团军122师师的王铭章将军,为了保证台儿庄大捷的胜利,毅然接受作战任务;率不足4000人的部队,持劣质武器坚守战略地点滕县;与人数上不仅占优、武器装备上与川军更是天差地别的日军精锐部,进行了四天三夜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拉锯战、血战。最终以全军上下的全部壮烈牺牲、超额完成阻敌任务,保证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台儿庄区大胜。这极大地鼓舞、震奋了全国军民,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
袁治(1892-1938),四川泸县人,国民革命军23集团军第144师兼第442旅旅长。国民革命军23集团军第144师兼第442旅旅长袁治,泸县安贤乡人,1937年,率队伍出征,奉命移师浣南留溪、南陵守卫江防。1938年11月21日,数千日军协兵舰强攻留溪,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追赠为中将。
彭为工(1923-1942),四川成都人,华北八路军总部电台队长。华北八路军总部电台队长彭为工是四川成都人,1937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青年秘密核心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都部队。同年12月,经中共四川地下党批准并介绍赴延安市学习,被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3大队,后到中央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1938年冬,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办公厅机要科做报务员。1939年初,被派到华北八路军总部任电台队长,在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的直接领导下,为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华北抗日战场服务。1942年5月3日下午,在随左权将军在山西省对日寇的反扫荡战斗中光荣牺牲。
彭仕复(1901-1944),蒲江县人,国民革命军第178师第532团上校团长。四川蒲江人彭仕复,国民革命军第178师第532团上校团长。1934年,彭仕复任四川陆军李家钰四川边防军第五混成旅李注东部第12团团长,驻防新津区。1937年,任第47军第178师第619团团长,率部北上抗日,驻防长治市,先后在松塔、平陆县、夏县、张良村等地开展游击战,袭扰、打击日军,屡获战果。1944年,任第178师第532团上校团长。5月奉命掩护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部第38军、第96军撤退。13日率部转战到新安县河上沟村。日本3架飞机轰炸,数门山炮轰击金斗岩,战斗激烈。池县日军200余人袭击团部,彭仕复率领士兵向敌人冲杀,被空爆弹击中殉国,年仅43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赐彭仕复为少将。1947年9月18日,入祀成都忠烈祠。198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彭仕复为烈士。
传说轶事
川军英灵吃汤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冬天,四川成都万年场上庆祝胜利的欢笑声随着鞭炮的硝烟刚刚散尽。在寒冷的深夜。下场卖汤圆的王二爸最后一个离去,思绪还沉浸在刚才说书人酿造的意境中氛围中。这晚,说书人说的是王铭章将军率部血战滕县。这时一个小川兵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让王二爸不禁住步,一惊一怔。小川兵也就十六七岁,衣衫单薄在而又褴褛,背上背一个竹编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枪。小川兵面黄饥瘦,好象走了很长的路,满面尘土、又冷又饿。“大爷,冷我倒不怕。”小兵说的却是一口川北话,“我就是肚子饿,饿得遭不住了,我现在就想吃一口我们四川省的汤圆。” “有有有。”王二爸不住地说时,带着小川兵进了门,要正在熄火打烊的儿媳妇赶快煮碗汤圆给这个小兄弟吃,说他饿坏了。玉兰猛抬头,看见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川兵,不禁悲从中来,她想起了她哥。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很快煮好,端到了小川兵手里,可是,小川兵的肚子简直就没有底,吃了一碗又一碗。王二爸正要劝小川兵适可而止,可是,哪里有人?冷风嗖地一吹,将挂在门前的那盏红灯笼吹得忽闪忽闪的,烛液顺着灯笼中的那只大红蜡烛流下来,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像是一颗颗凝固的泪,其状很惨。王二爸知道,回来的是牺牲的川军英灵。自此以后,小镇上每一家茶楼酒肆、饭馆旅店汤圆铺等服务业,每晚都留着门,为的是接待在前线牺牲了的几十万川军英灵的回归。
文物价值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川军浴血抗战的真实形象,是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
文化传承
抗战胜利后,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出任联合国文化专员,曾带《无名英雄像》头部样稿赠送大英博物馆。
获得荣誉
2013年,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9月1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相关事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四川安县25岁青年王建堂组织100多人抗日队伍“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申请出川。同年冬,安县各界开送行大会,出发前王建堂之父送来写有“死”字及寄语的白旗。202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之际,“死”字旗传承人王烈勋将旗带到川军出川誓师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以祭奠并让更多人了解抗战事迹。
相关评价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像高二米,连底座高为五米。塑像为一名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坚毅,脚蹬破烂草鞋、穿短裤、身着旧式军单衣,打绑腿;胸前挂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端一支上了刺刀的老旧步枪,身子前倾,果敢的面庞向着前方,两眼喷射着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冲锋、高喊杀敌,给人相当的震撼。(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评)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创作始末 ——从成都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说起.微信公众号.2025-09-03
发现·公园城市 | 公园里的红色记忆.微信公众号.2025-09-03
一个抗战将士雕塑三百万川军雄魂.环球网国内.2025-09-03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环球网.2024-02-29
国务院公布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网.2020-09-03
无川不成军.人民网.2025-09-03
【记忆】鼓荡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风云 ‖ 田闻一.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25-09-03
《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 《无名英雄纪念碑》,1944年立于成都). 中国美术馆.2025-09-03
“死”字旗与川军塑像同框 川军后人讲述“父亲送儿上战场”背后的家国大义.今日头条.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