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铜人图经》《铜人针经》《天圣针经》《铜人经》,是一部针灸学集大成专著,意在阐释针灸铜人之经脉腧穴,文图兼备,故以“图经”命名,由王惟一奉赵祯之命于天圣四年(1026年)编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3卷,附《腧穴都数》1卷。该书以十四经为纲,三百五十四穴为目,附有插图15幅,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并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后,由政府颁行各州,并刻于相国寺仁济殿内四面石壁上供人拓印。现存明正统八年(1443年)复刻本数种,以及北宋原书石刻残石数块,另有明代石刻之拓本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闲邪瞆叟将该书改编为5卷,题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虽有较大增删,后世多以此本为底本复刻流传。该书一方面集成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便于临证取穴治疗和研究,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书背景
北宋时期,针灸学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却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针对这些情况,身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的王唯一,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针灸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赵祯认为针灸之法,极宜慎重,腧穴稍差便危及生命,于是诏准了王惟一的请求。1026年,王惟一编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内容简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3卷,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则有腧穴354个。卷上首载仰伏人尺寸图、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经穴图等。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和督脉、任脉的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主病及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首载针灸避忌太乙图。其次按头、面、肩背、颈、膺、腋、股、胁的顺次及经穴排列的行序,详论每一经穴的部位、主治、针灸法和宜忌等。卷下首载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及井、荥、腧、经、合穴名,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脉顺序详论四肢部经穴的部位、主治和针灸法等。附《穴腧都数》1卷,简记经穴部位和周身骨度尺寸及脏腑大小等内容,文字简要,具有全书经穴的索引性质。
作者简介
王唯一(约987年-1067年),或名王惟德,北宋针灸学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设计并监制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并撰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了《明堂针灸图》,校正了《难经》。其本着“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的认识,铸造针灸铜人,为制作针灸模型之首创。
流传版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后,由政府颁行各州,并刻于相国寺仁济殿内四面石壁上供人拓印。现存明正统八年(1443年)复刻本数种,以及北宋原书石刻残石数块,另有明代石刻之拓本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平水(今临汾市)闲邪瞆叟在原书基础上,删去骨度法、脏腑图、《穴腧都数》等内容,补入经脉循行的注文,针灸避忌人神图等,并将经穴图及十四经脉的排列作了修改,改编为5卷,题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虽有较大增删,后世多以此本为底本复刻流传。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在1055年至1956年出版影印本,在1956年至1957年出版铅印本。
编撰要点
规范了腧穴名称和取穴方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穴多名情况进行了规范和记载,如“石门,一穴一名利机一名精露”,“气海,一穴名气海穴,一名下盲”,这些记载有助于腧穴专有名词的科学规范,同时也有助于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
对于腧穴的详细定位,该书采取了骨度法、自然标志取穴法、指量取穴法等多种方法。例如,指量取穴法:“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者是”;自然标志取穴法:手少阳三焦经“角孙,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此外,该书发明了现在仍广泛使用的“男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侧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使个体化取穴更加精准。
梳理了腧穴数目和归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则有腧穴354个;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青灵、厥阴腧、膏肓腧3个双穴和督脉的灵台、阳关2个单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将所载657个穴位全部归入相应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同时,该书兼采《甲乙经》和《外台秘要》之长,卷1、卷2按十二经和督、任脉的经络循行排列,卷3讨论腧穴主治,分为偃、伏、侧、正四面和头部、面部、肩部、侧颈部、膺腧、侧腋、腹部、侧胁等各部位排列,但对四肢穴仍依十二经次序排列。
对经穴进行了考订和丰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穴位的作用,增添了不少内容,如上星穴,增添了治疗“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等病证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了治疗“腰背痛、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等病证的作用;风府穴,增加了治疗“头痛鼻衄”的作用;委中穴,增加了治疗“热病汗不出、膝不得屈伸”等病证的作用。
整理归纳了针灸禁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针灸禁忌分为3个方面:腧穴禁忌,针灸饮食、房劳等禁忌,以及针灸时、日、月禁忌等。如合谷穴“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囟会穴,“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小儿囟门未闭,刺之恐伤骨,令人夭”,故当禁针(此穴至今仍为小儿禁刺穴);水分穴,“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白环腧穴,书中提出“劳损风虚,慎房劳不得举重物”。
影响意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撰成书后,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起到了保存内容的作用。该书作为官书问世,既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及北宋之前的相关经络腧穴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又首创全身腧穴的十四经分类法。书中“正、伏人脏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内脏解剖图像之一,也是世界人体解剖学史上最早的一种,有力推动了北宋解剖学的发展,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药卫生网.2025-11-2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不错的教科书 .抖音短视频.2025-11-21
【古籍】杏林纂源系列之《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5-11-2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