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助

王助(1893年8月10日—1965年),字禹朋,河北省南宫市人,他是中国早期出国留学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的飞机设计师和制造技术专家,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倡议与筹建中美合作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抗日战争期间,组建了中国航空研究院,是中国近代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的奠基人之一。波音公司首任总工程师。

王助出生在北京,后因八国联军入侵,举家避难迁回原籍河北省南宫市。1909年8月,王助奉派赴英国学习。1910年先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就读,又进维克斯工厂实习。1916年6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17年,王助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同年12月,他回到了中国。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市马尾镇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王助任主任。1928年9月,飞机工程处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王助则调任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处长。1929年6月,巴玉藻病故,王助回福州接替巴玉藻的职务。1931年2月,海军制造飞机处迁往上海市,王助在中美合办的民用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1934年,他又出任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首任监理。1938年春天,王助被航委会派往莫斯科,商谈中苏航空合作问题,并担任驻苏援华代表团高级顾问一职。1939年,航空研究所在成都建立,王助任副所长。1941年,研究所改研究院,他为副院长。1946年,王助辞去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到中国航空公司任主任秘书和顾问等职。1949年,他随中航公司去往台湾。1955年,王助应聘台湾成功大学任教授。1965年,他病逝于中国台湾省台南市,享年73岁。

1919年8月至1930年,王助和巴玉藻带领工人们制造出中国早期各种飞机14架。巴玉藻逝世后,在王助倡议下,中国与美国合资组建了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三年多时间里共组装、制造飞机235架,其中,仿制美国诺斯罗普2E全金属轻型轰炸机45架。此外,还生产了道格拉斯战斗机30架,轰炸教练机20架。1941年后,王助先后主持研究了研教1、研教2、研教3教练机和研运1滑翔机。后因日寇占领轰炸,王助仿制装配飞机被迫中断,后长期在大学任教,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人才。他的专著、研究报告有《飞机设计手册》《航空名词草案补遗》《航空研究院简史》《中国航空公司简史》《航空人员之体重与身高》《飞机之V字尾》《高空马力因子》《等值杂项阻力系数》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助,字禹朋,1893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因八国联军入侵,举家避难迁回原籍河北省南宫市。12岁高等小学毕业,正值清廷兴建海军,他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校。16岁以优异成绩毕业。

教育经历

1909年8月,王助赴英国学习。他和巴玉藻、王孝丰、曾治经等9人由清廷筹办海军大臣爱新觉罗·载洵萨镇冰在出洋考察时带往英国。1910年先入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就读,又进维克斯工厂实习。1912年暑假,王助与巴玉藻一起凑了2镑钱,到离厂不远的温德梅湖上,跟飞行家波特飞行了一次,从此他们就与航空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后来又进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15年王助等人毕业后留在英国监造清政府订购的两艘军舰。1916年6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3人均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17年 王助任美国波音系列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主持设计的C型水上飞机(一架双座双浮筒水上飞机),可用作巡逻机和教练机使用,美国海军一下订购50架,总计57.5万美元,波音公司初创时期的有形资产仅仅450美元,王助为波音公司立下了功劳。但在飞机试飞时,军方禁止他进入现场,王助面对这种歧视,决定回中国投身航空事业报效祖国。同年12月,他回到了中国。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市的马尾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这是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当时工程处主任为巴玉藻,副主任为王助。1928年9月,飞机工程处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仍为巴玉藻,而王助则调任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处长。1929年6月,巴玉藻病故,王助回福州接替巴玉藻的职务。

1931年2月,海军制造飞机处迁往上海市,合并到江南造船所,这时王助在中美合办的民用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1934年,他又出任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首任监理。1937年8月14日,日军飞机首次对笕桥街道实行轰炸,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再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了。这时王助根据航委会的指示,主持召集会议,部署后撤,并于1937年9月将工厂迁到武汉。1938年春天,王助被航委会派往莫斯科,商谈中苏航空合作问题,并担任驻苏援华代表团高级顾问一职,此后便离开了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1939年,航空研究所在成都建立,王助任副所长。1941年,研究所改研究院,他为副院长。在此期间,王助主持设计过研教一式、研教二式教练机和研滑一式滑翔运输机,用竹板材料代替金属材料制作飞机。1946年,王助研制出一架巨型滑翔机,可以装载30名空降兵或同等重量的货物,而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同类飞机,只能装载10余名士兵。同年,王助辞去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到中国航空公司任主任秘书和顾问等职。1949年,他随中航公司去往台湾。1955年,王助应聘台湾成功大学任教授。1965年,他病逝于台南市,享年73岁。

主要成就

科研贡献

1919年,王助与巴玉藻为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1922年8月,王助与巴玉藻合作,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辅助浮船坞,由江南造船制造成功,解决了水上飞行停置和维修的难题。

1934年起,王助在任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3年期间里,该厂修理、组装和制造飞机235架,其中包括“道格拉斯”教练机、“霍克-Ⅱ”和“霍克-Ⅲ”战斗机、“弗利特”教练机、“雪力克”截击机和“诺斯罗普”轻轰炸机等。此外,还生产了道格拉斯战斗机30架,轰炸教练机20架。1941年后,王助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研究了研教1、研教2、研教3教练机和研运1滑翔机。

研教-1型教练机:双翼、木结构机身、蒙布机翼。经过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原准机机身为钢结构)。

研教一2型教练机:单翼、竹木复合结构,飞机蒙皮全用层竹。经地面及空中测试,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并已交有关工厂生产。

研教-3型教练机:单翼、V字尾、竹木复合结构,V字尾为当时新颖布局,王助对此有专题研究。

研运一1号滑翔运输机:有效载荷为30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及正副驾驶员2名,也可以用来运货,是一种无动力以隐蔽方式进入敌后的运兵运货两用滑翔运输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曾有此先例,但只能装运10余名全副武装的空降部队,而王助研制的这架滑翔运输机可载运30名伞兵,可谓巨型滑翔运输机了。可惜1946年初研制出来,抗战已经结束,未能发挥预想作用。该机除起落架、仪表及操纵系统外,全部采用竹木复合结构,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在中国航空史上乃至世界航空史上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举。

人才培养

王助曾担任马尾海军飞潜学校的专门教官,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航空技术人员。因日寇占领轰炸,王助仿制装配飞机被迫中断,随后长期在大学任教,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人才。

发表作品

个人生活

后世纪念

2005年,为了感谢王助在波音公司草创阶段做出的贡献,波音公司总部的飞航博物馆内设立了一个专门纪念王助的个人展区,在波音公司的纪念文告上,开篇写着的是这样一句话:“最早,而且最好”(First,and Best)的评价。2016年1月25日,波音公司创立一百周年之际,其总部所在地美国华盛顿州参议院通过了第8693号决议文,特别纪念和表彰王助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贡献。2008年,冯达旋曾带领成功大学访问团专程访问了波音公司,并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王助在五十年代应聘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职位时,履历表上填写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这份履历表至今仍陈列在波音公司飞航博物馆王助展区内。

西雅图的波音博物馆里,陈列着有关王助的资料、照片,和一块雕刻有王助肖像的铜匾。2016年12月,波音公司宣布举办“王助杯”创意飞行大赛。

人物评价

王助为人正直,办事颇有魄力,工作态度严肃认真。这位在航空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平易近人,十分随和。在美国人眼里,他也是一位技术权威。仪态严峻,却心地善良,肯帮助别人,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十分随和。在中国航空公司任职期间不仅受到美方人士的尊敬,也深受中方员工的爱戴。(《华侨航空史话》作者 方雄普评)

王助著作颇丰,在旧中国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为振兴科技,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凤凰网 评)

人物轶事

据《钱学森故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所述,在中杭厂工作期间,王助结识了当时作为实习生来到中杭厂实习的钱学森,王助很快发现了钱学森的才华,并毫无保留地教授他各种航空知识。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就读于王助当年求学的麻省理工学院,数十年后,钱学森成为了中国火箭科学之父。

中国人王助帮波音掘取商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图).新浪网.2025-11-14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主要奠基人之一王助.搜狐网.2025-11-14

王助小传.凤凰网.2025-11-14

王助:近代航空工业创始人_历史频道_凤凰网.凤凰网.2022-02-12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奠基人王助:凋落的机翼.凤凰网.2025-11-14

波音王国史上的中国人:最早且最好的航空工程师王助.新浪财经.2025-11-14

王助杯创意飞行大赛.新浪网.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