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菊头蝠科
编辑:浩

菊头蝠科(拉丁学名:Rhinolophidae),通称菊头蝠,是哺乳纲、翼手目下的一科。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全球范围内菊头蝠科共有1属109种,其中1属为菊头蝠属(Rhinolophus)。

多数菊头蝠科物种体型相对较大,体长2.5-14厘米,最小的体重仅4克,最大可达120克;眼较小,鼻叶具马蹄形蹄状叶和叶形鞍状叶,无耳屏,具对耳屏;后肢发育不完全,无法完成四肢爬行;翼宽,飞行能力较强;多呈暗棕色或红褐色。其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众多太平洋岛屿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栖息地类型多样,但以洞穴等为主。其为夜行性,远距离飞行觅食,有时可达数千米;其栖息姿态在蝙蝠中独具特色,不同于收拢翅膀悬挂的姿态,它们用翼膜和尾膜包裹全身;所有物种均食虫,在飞行中完成捕食;以群居为主。其在秋季进行交配,雌性冬季储存精子,第二年春季开始受精卵及产仔。

由于菊头蝠科物种飞行以及使用超声波进行定位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每晚都需要捕食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昆虫进行能量补充,因此对于昆虫数量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排泄物也会为植物带来必要的养料。若菊头蝠科物种在人类聚居地形成大型群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有害动物,大型群体累积的粪便会产生恶臭。

截至2025年7月,菊头蝠科共有94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的物种有1种,即希尔马蹄蝠(Rhinolophus hilli),濒危(EN)13种,易危(VU)5种,近危(NT)9种,无危(LC)51种,数据不足(DD)15种。

分类

菊头蝠科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翼手目。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全球范围内马铁菊头蝠科共有1属109种,其中1属为菊头蝠属(Rhinolophus),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20种,多数分布于云南省,是中国菊头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分别为丽江菊头蝠(Rhinolophus osgoodi)、楔鞍菊头蝠(R. xinanzhongguoensis)、贵州菊头蝠(R. rex)、浅褐菊头蝠(R. subbadius)、小褐菊头蝠(R. stheno)、马铁菊头蝠(R. ferrumequinum)、间型菊头蝠(R. affinis)、大菊头蝠(R. luctus)、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云南菊头蝠(R. yunanensis)、大耳菊头蝠(R. 毛腿夜鹰)、马氏菊头蝠(R. marshalli)、高鞍菊头蝠(R. paradoxolophus)、中华菊头蝠(R. sinicus)、托氏菊头蝠(R. thomasi)、短翼菊头蝠(R. lepidus)。

除现存单独1属外,还包括已灭绝1属。曾与蹄蝠科同为菊头蝠科的两个亚科,后独立成两个科。在传统分类学中被分类为小蝙蝠,而遗传证据表明其和狐蝠科亲缘关系更近。因此,狐蝠科、菊头蝠科及蹄蝠科可被分类成单独一个亚目,称为阴蝙蝠亚目。

特征

多数菊头蝠科物种体型相对较大,体长2.5-14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最小的体重仅4克,最大可达120克。眼较小,视觉不发达。所有菊头蝠科物种在鼻子上都有叶状或矛状的突出物,鼻叶具马蹄形蹄状叶和叶形鞍状叶。耳朵大小不一,无耳屏,具对耳屏。后肢发育不完全,无法完成四肢爬行。翼宽而圆,飞行能力较强。多呈暗棕色或红褐色,毛发容易褪色,因此有些个体可能变成亮红橙色

菊头蝠科物种具有独特的前颌骨,仅有腭分支;颅骨两侧的前颌骨既不彼此融合,也不与上颌骨融合;头骨常有明显的矢状嵴和人字嵴;由于两端有深凹口,腭异常短;齿式为1.1.1-2.3/2.1.2-3.3。

分布范围

菊头蝠科物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众多太平洋岛屿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其分布范围较广,除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新疆及西藏自治区外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菊头蝠科物种的生存环境类型多样,例如高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沙漠。它们既在森林内觅食,也在开阔地觅食。它们的栖息地十分多样,例如洞穴、树洞、矿洞和建筑物等。冬眠的物种在夏季和冬季可能生活于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冬季可能会在洞穴中冬眠,而夏季则可能使用树洞作为栖息地。

习性

活动规律

菊头蝠科物种能在极低速飞行中保持卓越的机动性,部分物种独居,但大多数形成群体栖息。菊头蝠科物种没有守卫摄食领地的习性,但倾向于使用明确的觅食区域。菊头蝠科物种均为夜行性,且活跃时间较其他蝙蝠类群更晚。其栖息姿态在蝙蝠中独具特色,不同于收拢翅膀悬挂的姿态,它们用翼膜和尾膜包裹全身。温带地区的菊头蝠科物种冬季均会冬眠;即使在活跃季节,它们也会进入日间蛰眠以节省能量;部分物种及种群存在季节性迁徙行为。

交流与感知

所有菊头蝠科物种都使用回声定位作为导航和寻找食物的主要手段。其回声定位呼叫通常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恒定频率部分和一个频率调制扫描。恒定频率部分长约20毫秒,与许多其他小蝙蝠不同,菊头蝠科物种能够耐受传出叫声和返回回声之间的显著重叠,这种耐受性使它们拥有更多时间发出叫声,从而增加检测猎物的机会。它们通过鼻腔发出叫声,这使得它们在咀嚼时还能继续呼叫。它们的回声定位呼叫通过头部运动和复杂鼻叶的物理属性来定向,许多物种的呼叫具有多个谐波,这增加了它们的频率范围,从而能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

视觉、嗅觉和触觉在菊头蝠科物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气味在许多社交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交配和母婴结合中;气味腺在许多蝙蝠中很常见(就像在哺乳动物中一般那样)。

摄食行为

菊头蝠科物种在觅食的时候,通常单独行动。它们可以在飞行中捕捉昆虫,还可以在地面捕食昆虫和蜘蛛。它们通常会在靠近地面或茂密植被的地方觅食,这使它们能够探测到不会飞行的猎物。菊头蝠科物种能够进行极其灵活的飞行,多数种类可在空中悬停,便于从叶面或蛛网上拾取猎物。一些菊头蝠科物种会悬挂于栖息点侦察猎物,发现目标后发起短距离追捕。捕食后,它们会降落等待下一只昆虫飞近;即便非伏击捕食者,遇到大型昆虫时也会降落进食,多数种类在地表或距地6米内范围猎食。它们可能会使用定期的、明确的觅食区域。

天敌

蝙蝠被捕食的概率通常并不高,这种情况也适用于菊头蝠科物种。关于其捕食者的信息大多来自对捕食事件的轶事观察或粪便中的遗骸。其天敌包括猫头鹰和其他猛禽、许多食肉动物、其他种类的蝙蝠、蛇以及其他遇到受伤或幼蝠时会食腐的有脊椎动物。菊头蝠科物种在栖息时或傍晚出来觅食时,可能最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一些捕食者(例如蛇或猛禽)可能在黄昏时分守在洞口附近,攻击飞出的菊头蝠科物种。无法飞行的幼蝠如果掉落到地面而未能被母亲迅速找回,也会面临风险。

生长繁殖

繁殖

有关于菊头蝠科物种的具体交配信息很少,但可从雌雄个体关联模式推断部分规律。菊头蝠科中的一些物种会形成小型家庭集群,此类情况下可能实行单配制交配体系;菊头蝠科中的另一些物种则形成混居或分性别的大型群体。

所有分布于温带地区的菊头蝠科物种均为单次发情,每年仅有一个繁殖周期,这些物种通常在秋季进入冬眠前交配,雌性冬季储存精子,第二年春季开始受精卵及产仔。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菊头蝠科物种可能为单次发情,但也存在多次发情的可能性。

生长

成年雌性每个繁殖周期仅产一崽;幼蝠出生数周后获得独立生存能力,并于约2龄时达到性成熟。在大多数菊头蝠科物种中,亲代照料完全由雌性负责。在那些形成家族群的物种中,雄性可能提供某种形式的照料或防卫。即将分娩的雌性承受相当大的负担;幼蝠出生时的体重可能达到母体体重的25%。孕晚期的雌性飞行笨拙。幼蝠出生时为晚成状态,但发育迅速。雌性会哺乳幼蝠约一个月的时间,直到幼蝠学会飞行和狩猎能力足够独立为止。幼体可能从母亲那里学习觅食行为的某些方面。许多蝙蝠物种的雌性,包括一些菊头蝠科物种,在拥有自己幼蝠时,可能使用与母亲相同的育儿栖息地

菊头蝠科物种较为长寿,在已知的野生菊头蝠科物种中,最长寿命可达30年。

生态作用

由于菊头蝠科物种飞行以及使用超声波进行定位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每晚都需要捕食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昆虫进行能量补充,因此对于昆虫数量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排泄物也会为植物带来必要的养料。

保护

截至2025年7月,菊头蝠科共有94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的物种有1种,即希尔马蹄蝠(Rhinolophus hilli),濒危(EN)13种,易危(VU)5种,近危(NT)9种,无危(LC)51种,数据不足(DD)15种。

危害

若菊头蝠科物种在人类聚居地形成大型群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有害动物,大型群体累积的粪便会产生恶臭。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菊头蝠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6

Rhinolophidae Gray, 1825.itis.2025-07-16

Rhinolophidae.animaldiversity.2025-07-16

菊头蝠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6

Rhinolophidae - Family.iucnredlist.2025-07-16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