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

秦伯未(1901年7月31日-1970年1月27日),名之济,号谦斋,出生于中国上海市陈行镇,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七届中央委员。

1921年,秦伯未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1927年,秦伯未与王一仁严苍山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医学院,秦伯未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的教务长、院长、名誉院长、教授等职。1930年,秦伯未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世界》等杂志。1938年,秦伯未在上海连云路创办了中医疗养院,又在沪西设立了分院,该院是中国早期的中医医院。1954年,秦伯未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其调任到中国卫生部担任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中西医结合人才,1959年起,秦伯未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医学教研工作,1960年,秦伯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及皮肤性病研究所合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及脊髓痨等疑难病症获得良效。1970年1月27日,秦伯未在北京逝世。

秦伯未精研内、难、张仲景学说,擅长《内经》研究及内科杂病诊治,提出湿温证治疗当清化佐以宣透、肝病辨土壅木郁等临床理念,著作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有《谦斋诗词集》传世,载有诗词344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1901年7月3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陈行镇,秦伯未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幼即酷爱文典医籍,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涉猎。1919年,秦伯未就读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与程门雪章次公等为同窗学友。

工作经历

1921年,秦伯未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其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秦伯未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黄帝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此外,秦伯未他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1923年,秦伯未毕业后并应聘为母校讲师,他一面在母校任教,一面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在当时的中国,中医受到排斥和打击,中医学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丁甘仁等医家向秦伯未一辈青年学子传授了医术,而且唤起了他们振兴中医学的兴趣。1926年,丁甘仁不幸病逝,秦伯未在悲痛之余,立下了将一生奉献给中医事业的志向。1927年,秦伯未与王一仁严苍山、许半龙、章次公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医学院。秦伯未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的教务长、院长、名誉院长、教授等职,他为学校编写了药物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妇科学、幼科学等讲义,全套8册,达30万字。1928年,秦伯未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出版,该书是他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历经三年时间编纂而成,书中收集了自叶天士到丁甘仁的20位清代名医的医案精粹。秦伯未对这些名家医案按病证进行了详明的分类,且在每则医案后加有文字浅显而论述精辟的按语。此书已成为学习清代名医医案的必读之书,曾多次再版。

1930年,秦伯未创办中医指导社,为社会上的中医人员和爱好中医者提供指导,主编《中医世界》等杂志。1931年,秦伯未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后任上海国医公会执行委员等职。1938年,秦伯未在上海连云路创办了中医疗养院,又在沪西设立了分院,该院是中国早期的中医医院,有病床100多张,设有内、外、妇、幼、骨伤等科。这所中医疗养院还为中国医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实习基地。1954年,秦伯未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其调任到中国卫生部担任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中西医结合人才,同年12月,其为中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授课,此后又担任了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教授。1959年以后,秦伯未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医学教研工作,曾任院务委员会委员、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等职。1960年,秦伯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及皮肤性病研究所合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及脊髓痨等疑难病症获得良效,他还应邀到各地会诊、讲学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秦伯未还曾出访苏联、蒙古,开展医疗工作。1962年7月与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中国卫生部党组。1964年,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出版,该书是他的后期著作,堪称是集秦伯未学术成就之大成的著作。

人物逝世

1970年1月27日,秦伯未在北京逝世。

研究方向

秦伯未精研内、难、张仲景学说,致力于中医教研工作。秦伯未在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明显。

主要成就

编撰教材

秦伯未创办上海中医书局、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央疗养院等,与方公溥主编《中医世界》杂志。秦伯未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的教务长、院长、名誉院长、教授等职,他为学校编写了药物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妇科学、幼科学等讲义,全套8册,达30万字。秦伯未行医50余年,著述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等方面,主要著作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内经知要浅解》《内经类证》《秦氏内经学》《谦斋医学讲稿》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选辑清代叶天士薛雪吴瑭等20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并对病理有一定阐发;《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选辑清代医家喻嘉言张石顽徐大椿等20位医家临床笔记体裁的治疗医案,叙述深透明晰,语言生动,对中医爱好者颇有裨益;《内经知要浅解》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内经类证》,基于《黄帝内经》中有是病、有是症的观点,对《黄帝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谦斋医学讲稿》选录有关中医学术方面讲稿12篇,每篇讲述均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中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并附有治疗病例。

秦伯未在研习中医过程中深切感到,中医书籍浩若烟海,流派众多,传统学医师承面授,各承家技,虽有所长,但难免有局限性。而公开学习交流,则可集思广益,兼收博览,是发展中医学术、加速人才培养的好途径。他还致力于中医教育工作,组织编写了各种适合当时用的中医教材,并于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为社会上的中医人员和爱好中医者提供指导。中医指导社编印各种书籍和刊物以传授中医知识,交流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解答有关问题等,这种交流学习的形式实为中医函授、刊授教育之先河。当时编印出版的《国医讲义六种》《实用中医学》,大都是秦伯未通过中医教学实践反复修订的教案,切合临床实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秦伯未强调继承与发扬并举,认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他非常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尤其重视医案医话的作用,他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就指出,医案为中医价值之真实凭据。秦伯未强调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他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同时认为对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治疗效果,关键在于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他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临床经验

在临床方面,秦伯未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以精湛的医术,使无数病人摆脱了疾病的痛苦,为医界及广大病人所称道,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强调辨证论治,在《谦斋医学讲稿》书中《浅谈辨证论治》予以论述,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他也不否定病的主治法、主方和主药。他在温病肝病、水肿、腹泻、痛证、溃疡、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方面的理论上也造诣很深,并富有创意,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归纳出证治规律。

秦伯未的临床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温病当以风温为纲的观点:秦伯未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将温病病理分为恶风、化热、人营、伤阴4个时期,提出了温病的12个治法。他还强调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伤寒和温病并无分歧,若将两者对立起来,是偏见,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临床上常见的湿温发热证,他认为其合理治法,应在清化的基础上佐以宣透,而宣透药中又以豆卷为佳。它能透发中焦陈腐之气从表外泄,而不同于宣肺发汗。同时也常提醒医者:应注意欲速不达,可观察湿与热孰轻孰重,适当加减,稳步前进。

2,提出“肝气和肝郁气滞证”“肝火旺和肝热”“肝风和肝阳”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对于肝病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秦伯未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肝气”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人。他自制的用于治疗白瘖的“氤氲汤”,就是以豆卷为君药。他在临床上治疗木郁证候时,又详辨土壅木郁与木不疏土,而在用药方面各有不同。针对前者,他常用苏叶代之于北柴胡,取其既能舒肝郁气滞证,又能和脾胃,脾胃健运则肝气自畅,而不需如后者用柴胡疏肝理气,直接治肝,在临床上屡见效验。他认为:寒邪伤肝,当用温剂辛散;肝阳不足,当以温养助长生气升发。因此他在肝病中用温法,不论是逐寒和回阳,都不用附子、干姜,而用肉桂、细辛、吴茱萸、川椒,尤其虚证多用肉桂,因其入肝走血分,能鼓舞血气生长。

学术思想

重视《内经》研究

秦伯未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对《黄帝内经》的钻研,享有“秦内经”之美称。他认为研究中医学不先学习《黄帝内经》,便像失掉了钥匙,无法打开中医学宝库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中,秦伯未广泛地应用《黄帝内经》理论作为指导,如讲水肿病的治疗时,他把《黄帝内经》中散见于各篇的有关水肿的论述加以分析,联系《金匮玉函要略方》《外台秘要》等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了治疗水肿的6个基本法则,即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并列举了代表方剂及兼证变化的应变原则。秦伯未曾用1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黄帝内经》,撰著了5部有关《内经》研究的学术著作。他在《内经》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颇受中医界同仁的推崇,被誉为“秦内经”。秦伯未在研究《内经》的著作中,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在《秦氏内经学》一书中,他把《内经》整理为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病理学、杂病学等七章,对后人研究《内经》很有启迪。在《内经类证》中,他将《内经》所述病证分为伤寒类、温暑类、热病类、中风类等37类,每类又列若干小目,条分缕析,为后世研究者带来诸多便利。秦伯未把《黄帝内经》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譬如,在讲水肿病的治疗时,他把《内经》中散见于各篇的有关水肿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并结合《金匮玉函要略方》《外台秘要》等医籍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水肿病的六个基本法则: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并列举了代表方剂及兼证变化的应变原则。

强调辨证论治

秦伯未强调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而在60年代初期,中医界出现了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或单纯依据西医诊断、化验指标进行用药,而不加以辨证分析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专辟“浅谈辨证论治”一节予以论述,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说:“辨证论治所以成为中医的诊疗规律,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处理疾病的程序和方法,是依据临床表现,通过四诊、八纲作出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所以辨证论治和诊断不可分割,根据不同的发病过程,随时辨随时论,不是经过一次辨论就不须再辨论,这是中医治病的精神”。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秦伯未也不否定一病的主治法、主方和主药。他认为,这也是治病的一个基本法则,临床上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出入,灵活运用,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又如对头痛证的治疗,他按辨证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头痛又分风寒、风热、湿邪三种头痛;内伤头痛则分为气虚血虚、痰浊、肝火旺寒厥、痰浊6种头痛,进行治疗。

秦伯未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富有新意,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归纳出证治规律。例如,在温病方面,他提出了温病当以风温为纲的观点,并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将温病分为恶风、化热、入营、伤阴四个时期,提出了温病的十二种治法。他还强调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伤寒和温病并无分歧,若将两者对立起来,是偏见,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肝病方面,他提出了“肝气和肝郁气滞证”“肝火旺和肝热”“肝风和肝阳”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他认为,“肝气”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及其导致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人。

强调继承与发扬并举

秦伯未认为,中医在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对于很多疾病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做出了初步总结,应该很好地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终成幻影而已。然秦伯未所谓的继承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前人的经验,而是批判地接受,是有创新地继承。他常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古人丰富的经验知识指导临床,去芜存精,提纲挈领,综合分析归纳成为一整套更为准确、更为完整的理论。他在“腹泻的临床研究”(《谦斋医学讲稿》)一文中,就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医宗必读》等古代文献关于腹泻的病因、病名、治则的记载,提出以暴泻、久泻为纲,以虚、实两类来辨证施治的规律,虚证属于内伤,浅者在脾,深者及肾;实证属于病邪,以湿为主,结合寒邪、热邪及食滞等,采用化湿、分利、疏散、泄热、消导、调气等多种泻法,以及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种补法。秦伯未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治愈了众多难治性腹泻病人。例如,许某患腹泻,反复发作,发作时非服合霉素不能止。来诊时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伴口苦口臭,口干不欲饮,尿黄,苔白腻,脉滑数。当时秦伯未诊断为脾胃薄弱,湿热内阻,清浊升降失司。并认为病虽久,但治疗不在止泻而在清理,湿热一除,则肠胃自复,用葛根芩连汤加减。两剂后大便成形,腹痛、肠鸣消失。

秦伯未非常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尤其重视医案医话的作用。早在1928年编写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他就指出“医案为中医价值之真实凭据”“医案是中医的特点,实事求是,生动活泼,最适用于中医同道间的观摩,实有广泛征集和及时发表的必要。它是根据临床具体事实做出的总结,有理论,有法则,而这些理论和法则又都有一定的根据,因而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多看各家医案作为借鉴,也可取长补短,增加智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强调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

秦伯未在学术上善于学习。他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可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同时他又主张西医诊断只是仅供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他每诊治一种疾病,总是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临床表现及发病经过,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确定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最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践,他进一步体会到,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并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秦伯未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从而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有实,也有虚实夹杂,确定了14种基本治法。

社会职务

人物关系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秦伯未是宋代词人秦观第二十七世孙,他的祖父、伯父、父亲均通儒精医。秦家为当地望族,秦伯未的祖父是前清贡生。

兴趣爱好

秦伯未擅长诗词书画,生平好饮,立酒社、诗社若干,闲暇时与好友饮酒赋诗,题字作画。秦伯未早年加入柳亚子高旭、陈去病发起的南社,其诗律之细,构思之速,常为人所赞颂,有“南社题名最少年”之誉。秦伯未还与陈存仁共同发起,组织了医家的诗社,名为经社。参加诗社的有程门雪章次公、盛心如、徐小圃、叶熙春、方慎庵等,世称“经社八才子”。秦伯未40岁时曾出版《谦斋诗词集》,在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其诗词形式活泼,笔势新奇。秦伯未的书法宗赵子谦,故以“谦斋”为号。上海城隍庙大殿上有一副对联,即是他早年墨迹,其笔力跃然可见。他还有考古的癖好,对鼎彝碑帖如数家珍,研究较多。而在绘画方面,秦伯未善画梅、兰、竹、菊。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素问》(学界称之为“梅花本”,图77),其书封面的梅花,就是秦伯未亲笔所画。

个人作品

秦伯未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主要著作

书法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诗歌作品

在诗歌方面,秦伯未曾加入柳亚子等人创立的南社,与柳亚子、胡朴安等人时有唱和。在秦伯未40岁时,刊行了《谦斋诗词集》7卷,载有诗词344首。

人才培养

秦伯未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很受学生的爱戴。秦伯未对学生要求很严,标准很高,他常以韩愈所说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教导学生,勉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伯未曾坦言,要“竭吾力以谋医界事业之发展,用吾心以保人群幸福之增进,毋负所学而已”。为兴办中医教育,他曾写下了“拼将热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的诗句。秦伯未还向学生传输爱国爱民的思想,他要学生们“为本身谋发展,为学术谋进步,为国家谋胜利”。他谆谆教导学生:“不忘自身之我为中国之人,更不忘我所治之人亦为中国之人。内经辄谓‘治病必求于本’者,此尤本中之本也。”

人物评价

秦伯未是近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在中医理论、临床实践与中医教育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颇得学生的爱戴。(中国中医药报评)

秦老勤于著述,医文并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评)

秦伯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25-11-20

秦伯未:“三位一体”育杏林之才.中国中医药网.2025-11-20

秦伯未.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11-20

秦伯未智斗中医废止派.上海市民政局.2025-11-20

中医临证备要.豆瓣读书.2025-11-20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豆瓣读书.2025-11-20

金匮要略简释(第三辑).豆瓣读书.2025-11-20

秦伯未膏方集.豆瓣读书.2025-11-20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豆瓣读书.2025-11-20

内经类证.豆瓣读书.2025-11-20

内科纲要验方类编.豆瓣读书.2025-11-20

谦斋医学讲稿.豆瓣读书.2025-11-20

中医入门.豆瓣读书.2025-11-20

秦伯未讲内经.豆瓣读书.2025-11-20

内经知要浅解.豆瓣读书.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