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扣纸

玉扣纸,是宁化县的一种传统手工造纸,也是中国造纸术的缩影,被誉为“日鉴天颜”,曾畅销东南亚。玉扣纸薄厚均匀、色泽温润如玉,柔韧性好、吸水性强,是印刷档案、经书、族谱、县志的首选用纸。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造纸技艺始于北宋。明清时期,宁化县是福建省四大产纸县之一,主产地在治平,治平盛产玉扣纸。明朝四堡版印书籍,有“发行半天下”之誉,所选用纸张便有宁化玉扣纸。除全国性书籍经史读物外,汀郡地方志书、名人著作,均借之印行。清代,当时有被誉为福建“四大产纸”地——包括宁化县长汀县将乐县连城县(县)等。其中前“三地”所生产的玉扣纸具有鲜明的特色。《临汀汇考》记载:“汀地货物,惟纸远行四方,各邑制造不同。长邑有官边、花笺、麦子、黄独等名。色纸则有黄丹、木红。所谓“官边”“花笺”,即玉扣、毛边纸。鼎盛时期,玉扣纸是治平最大的产业,全乡有纸寮遗址遗迹240多处。土地革命时期,宁化县“千担纸、万担粮”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千担纸”主要指治平生产的玉扣纸。新中国成立后,玉扣纸一度成为宁化县出口创汇的主要特产。20世纪70年代,治平玉扣纸年产量在800吨以上,最高年份近2000吨。当时,玉扣纸属国家二类商品,一级、二级品直接调拨中央。1988年5月,治平玉扣纸送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及民族地区的名、优、特产品展销。后来,受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手工造纸因生产效益低、工艺落后,市场日益萎缩。2003年至2008年,宁化手工造纸业基本停工。2019年,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3月,治平畲族乡投资900余万元建设的宁化玉扣纸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正式开馆。

在玉扣纸这一名称中,“玉”寓意温润如玉,光泽内敛,不易反光、伤眼。“扣”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计量单位,另一说为纸品类型。玉扣纸制作沿用东汉蔡伦造纸术,用纯天然嫩竹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选料、踩料、造纸、焙纸4道工序环环相扣。

命名寓意

玉扣纸,是宁化县的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属于竹类纸,系清代纸名。对这个纸名的由来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玉”寓意温润如玉,光泽内敛,不易反光、伤眼。“扣”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计量单位,另一说为纸品类型。

第二种:所称呼并写出的“玉扣”二字实为闽西汀州(今称长汀县)府“羊牯(岭)”村之客家话的谐音。因为古纸多以原料或产地来命名,当初有外地商人到“羊牯”村(所产土纸的品质甚佳)采购,被听者以近音字误写,又由于“玉扣”之名较原村名给人更有温润清静的感受,将错就错,故有此名。

第三种:传闻上海市人称玉扣为山贝,意思是山里的“珍珠宝贝”,即把该纸誉为福建省的“纸中之宝”,并以为之命名。

历史源流

宁化县造纸技艺始于北宋。明清时期,宁化县是福建省四大产纸县之一,主产地在治平,治平盛产玉扣纸。明朝四堡版印书籍,有“发行半天下”之誉,所选用纸张便有宁化玉扣纸。除全国性书籍经史读物外,汀郡地方志书、名人著作,均借之印行。

在明代宋应星(1587-约1661)撰写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曾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明朝的时候,南方的竹纸生产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福建省的竹纸更是捷足领先,独占鳌头。于是到了清代,当时有被誉为福建“四大产纸”地——包括宁化县长汀县将乐县连城县(县)等。其中前“三地”所生产的玉扣纸具有鲜明的特色。

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临汀汇考》记载:“汀地货物,惟纸远行四方,各邑制造不同。长邑有官边、花笺、麦子、黄独等名。色纸则有黄丹、木红。所谓“官边”“花笺”,即玉扣、毛边纸。五口通商后,长汀玉扣纸进入国际市场,销往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清代高产时年产4166.67吨,产量居全省之冠。

玉扣纸是中国造纸术的缩影,被誉为“日鉴天颜”,曾畅销东南亚。鼎盛时期,玉扣纸是治平最大的产业,全乡有纸寮遗址遗迹240多处,对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宁化县“千担纸、万担粮”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千担纸”主要指治平生产的玉扣纸。1931年,治平成立闽赣纸业工人游击队。1932年2月,治平成立长宁区闽光纸业工会,会员390余名。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纸业工会积极发展纸业生产,年产纸30000担,对恢复苏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当年治平有300多个纸寮,造纸工3000余人。苏区纸币、米票、借谷票、《红色中华》等报刊,也用治平玉扣纸印制,不少红军医院还用玉扣纸代替药用棉。

新中国成立后,玉扣纸一度成为宁化县出口创汇的主要特产。1974年,中央要印刷出版《毛泽东选集》竖排线装本,要福建省把省内各地毛边纸样品送中央挑选,最后选中治平玉扣纸。国家出版局等单位派人于当年10月中旬专程到达宁化,订购治平玉扣纸。1974年至1976年,宁化共运玉扣纸640吨进京,用于印刷《毛泽东选集》线装本。20世纪70年代,治平玉扣纸年产量在800吨以上,最高年份近2000吨。当时,玉扣纸属国家二类商品,一级、二级品直接调拨中央。1988年5月,治平玉扣纸送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及民族地区的名、优、特产品展销,深受好评。

后来,受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手工造纸因生产效益低、工艺落后,市场日益萎缩。2003年至2008年,宁化手工造纸业基本停工。到2009年,整个宁化县只有茜坑村的胡家纸寮勉强支撑,盛景不再。2019年,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产品特点

玉扣纸薄厚均匀、色泽温润如玉,柔韧性好、吸水性强,是印刷档案、经书、族谱、县志的首选用纸。

制作工艺

玉扣纸手工制作是存留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一项古法造纸工艺,其沿用东汉蔡伦造纸术,用纯天然嫩竹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选料、踩料、造纸、焙纸4道工序环环相扣。

选料

1、砍竹麻:谷雨季节,竹笋刚落箨生枝时进行砍伐,小满则止。民谚说“竹麻不吃小满水”,此时气温上升、雨水渐多,竹笋容易霉烂变质。砍竹麻用鸳鸯斧,挖到蔸部然后砍,砍下竹麻蔸朝下放,避免溜竹时竹皮溜伤、竹筒破烂、竹肉变黑,影响纸质。

2、剖削:削劈竹蔸泥污去青梅,蔸筒、二筒也叫摆白筒全削,要求白不带青;裁成4种类型筒子,3筒削一节,半青半白,叫观音筒;尾筒不削,末端可供食用;再将竹筒剖片去节,每50片捆成一把,趁天黑前挑下山去,免受露水污染。

3、下湖:将竹片放入湖中摊平,灌水淹没,均匀地洒上生石灰,竹麻经氢氧化钙腌浸、软化、熟透,分解竹麻非纤维质。40天后,视竹麻横断面呈金黄色不带白心,即可洗净砂浆灰渣,仍将竹麻放回湖塘垫枕摊平,用清水漂净石灰碱性后盖上茅根让它烂熟,竹麻经过石灰腌浸和漂洗,具有纯洁无毒的特质。一捏纸,需配13担竹麻,100斤石灰。

踏料

1、剥竹麻:洗净杂质,剔除未削净的竹节,要求无赤根、乌根、黄节、沙丁、虫壳等。

2、榨竹麻:将剥好的竹麻放入脚踏木榨中榨去水份。

3、踏竹麻:把榨干的竹麻倒进有竹笪装置的踏料斗,加入裁剩回收的纸边,两人反复踩踏,使竹麻通过竹笪磨擦成浆。要求无边子及粗根,然后倾入纸槽。踏竹麻是脚上功夫,所谓“做纸师傅看纸坨,踏料师傅看甩脚,焙纸师傅看铺坨。”

造纸

1、熬蓝:“蓝”指毛冬青,上山采集,入锅蒸煮,取起后放入器皿浸沤,约待3日后汁液粘稠,滤出用作造纸时的天然添加剂。蓝的作用一是使纸面光滑润泽,二是利用其润滑度使纸浆厚薄均匀。

2、造纸:将“蓝”酌量放入装有纸浆的槽里,扛头和扛尾的造纸师傅双手抬帘床往槽里荡浆摇浪,浆浪卷过帘面,起帘到榨床上脱帘,叠至10厘米厚,榨去水分,裁去湿边;扛尾师傅要把首先出水的一角轻轻挑起,便成湿纸一张,要做到纸张片均匀,无烂尘脏点,四向刀口整齐。

焙纸

焙笼的两面焙壁高1.8米,长10米,以竹篾为骨料,粉上生石灰黄泥拌以竹麻皮丝踏成的粘浆,刷上桐油使焙面结实光滑。两个焙纸师傅各在一面操作,一次可烤纸28张,焙纸要求平展光滑、无破烂节张、无焙泥烟尘、蟹脚干扎等。最后按规格裁好,每200张摺成1刀。

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玉扣纸制作工艺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由于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资收入低,年轻人不愿学,玉扣纸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宁化县当地一直致力于畲乡玉扣纸产业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文明“活化石”重焕生机。

2006年、201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先后拍摄专题节目《竹乡里的纸作坊》《宁化玉扣纸》,让这里的古法造纸工艺广为人知。2017年,治平畲族乡成立竹业协会和工作领导小组,对治平竹业及玉扣纸手工制作技艺展开调查和指导。2019年3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25名专家学者前往茜坑村,开展玉扣纸学术考察活动。2021年2月,48岁的胡铖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12月,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揭牌开馆,配套建设玉扣纸文化遗产体验馆。2022年7月,胡家纸寮被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玉扣纸制作工艺传习所。2023年3月,治平畲族乡投资900余万元建设的宁化玉扣纸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正式开馆。截至2023年12月,玉扣纸制作工艺已被列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宁化玉扣纸:蔡伦怎么造纸,我们就怎么造.新华网.2025-11-19

经久不蛀的玉扣纸,你知道产自哪里吗?.绿都三明.2025-11-19

千城百县看中国|福建宁化:玉扣纸——再现古法造纸技艺.新华社.2025-11-19

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戴先良谈芒克《天空》诗集.新浪阅读.2025-11-19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四堡雕版印刷的文化辉煌与时代传承.澎湃福建.2025-11-19

宁化玉扣纸:纸香竹韵出深山.福建省人民政府.2025-11-19

玉扣纸制作工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