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实验小学(Beijing No.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简称实验二小,是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立完全小学,也是全国重点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111号。现任校长为芦咏莉。
建校之初,学校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两等小学堂,只招收女生。1913年,学校改为男女兼收。经过多次改名后,1955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同时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1965年,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为学校亲笔题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1966年之后,学校名称几经更改,如延安小学、手帕胡同小学、新华小学。1979年3月31日,学校恢复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2006年9月,学校原址手帕胡同18号改建为华能大厦,学校迁入新文化街134号周转,同时开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还建工程”,建设新校区。2012年,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合并了两所小学(原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和长安小学)。2019年9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庆典。
截至201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发展为新文化街、王府、长安和德胜四校区,分布于北京市西城区三个学区,全校占地面积56800多平方米,有397名教职员工,4506名学生,有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0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另有博、硕士共63人。
历史沿革
建校之初
1909年9月19日,学校建校于石驸马大街,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两等小学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只招收女生,当年招收学生4个班。1911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 实行三学期制。1912年,学校开始兼收男生。同年夏,学校迁入手帕胡同34号(今18号)现址。
1913年,学校改为男女兼收。同年夏天,学校迁入西单手帕胡同34号(今18号)。1919年,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1年,学校开始采用分数制教学。1922年,学校由三学期制改为两学期制。1926年,学校添设幼稚园两班,采用半日制,分上下午授课。1927年,学校再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小学校。
1931年,学校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1936年,学校采用半日制,分上下午教学。1938年,学校改隶于女师学院。1941年,男女两师范学院合并为师范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校。1942年,学校添设半日制二部实验班。1943年,学校添设的实验班改为全日制。1944年,学校改制为单式编制,设小学初级一至四年各3班,高级一二年各3班,幼稚园一二年3班,共24个班,此时的学校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日伪的统治下,学校师生毅然顶住奴化教育的狂潮,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发展
1945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还建有一座专门的图书楼,藏书达上万册,学校还曾改隶于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1946年,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关闭,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复员,改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1955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同时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成为一所实验小学。先后承担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教育科学研究实验任务。
1965年,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为学校亲笔题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1959年至1966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先后改为由北京市和西城区直接领导的重点小学。1966年至1976年期间,校名几经更改,如延安小学、手帕胡同小学、新华小学。1978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被中央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1979年3月31日,学校恢复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1986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校。1997年,校长李烈创造性地提出“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以“以爱育爱”为核心理念,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进入21世纪
2001年5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接收原新文化街二小。经两年时间彻底改造(其中拆迁了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的副食店、二十九户居民及临街铺面房),恢复了克勤郡王府(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原貌。2003年9月1日,作为学校低年级王府校区,正式招收一年级新生入学。2004年6月,学校接收原北礼士路二小,用两个月时间完成改建,同年9月1日作为学校低年级官园校区,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
2006年9月,学校原址手帕胡同18号改建为华能大厦,学校迁入新文化街134号周转,同时开始此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还建工程”,建设新校区。2007年12月19日,新校区投入使用。此时学校的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六个年级,共76个教学班,在校师生3400余人。从2010年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始主题研究课的探索。探索初期,学校关注多学科融合,关注学生自主发现与自主探究的空间。2012年暑期,学校邀请启行用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轮训。2012年,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13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克勤郡王府)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合并了两所小学(原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和长安小学),此时学校的五个校区:新文化街、王府、长安、德胜、官园,总占地面积5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多平方米。六个年级,共127个教学班,在校师生5100余人。2017年,王府校区西扩工程(称为王府西院,与原王府校区合为“大王府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当年,官园校区不再使用,交还给西城区教委。此时学校的四个校区:新文化街、大王府、德胜、长安(暂借给北京第一六一中学使用)总占地面积56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0多平方米。
2019年9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庆典。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至201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发展为新文化街、王府、长安和德胜四校区,分布于北京市西城区三个学区,全校占地面积56800多平方米,有397名教职员工,4506名学生。
参考资料:
硬件设施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所有教室、办公室均能直接上网,拥有27个专科教室,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设有教师、学生图书阅览室7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有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0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另有博、硕士共63人。
课程设置
校园环境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与本部建筑风格一致,融园林建筑与现代教学大楼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彰显了实验二小“简约、生态、人文、和谐”的建园理念。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勤郡王府内,校园内保存着清代原貌。王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大部分王府建筑用作学校教学楼。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学科成绩
2015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获得北京市小学成语文化知识才艺竞赛活动决赛团体特等奖。截至2018年的近三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区、市及全国三等奖以上的高达600多人次。曾获新加坡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北京赛区团体第一名,在全国每年一届的小学作文竞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艺体成绩
在英国华人中国艺术节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66件学生作品获得特别关注与好评。在2000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召开的教育部长会议中,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4位同学共同创作的多媒体小故事"TINA的中国之旅"荣获最佳作品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武术集体套路比赛中获得了武术健身操《雏鹰展翅》一等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游泳队在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共派出34名同学参赛,在15个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包括女子甲组50米蝶泳第一名、100米蝶泳两项第一名、男子乙组50米自由泳第一名、女子乙组100米仰泳第一名、以及团体总分第一名 。
2023年11月4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排舞队派出两支队伍参加2023年“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北京站)暨首都高等学校第九届排舞大赛。分别获小学生甲组女生大集体中级串烧特等奖与优秀创编奖、小学生甲组男生大集体中级串烧特等奖。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参赛队荣获优秀组织奖。2023年11月11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排舞队男生团队再次出征,参加“奔跑吧少年”西城区中小学生Breaking(街舞)比赛。以全场最高分,摘得小学组齐舞项目比赛第一名,六年级(17)班王钰博同学荣获battle 1v1的亚军,二年级(19)班郭芃锐同学在battle 1v1比赛中获最佳Power Move奖。2023年11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排舞队王曼老师、大队辅导员赵鹤老师带领队员们出演舞蹈表演剧《幸福通学车》,代表西城区参加“北京市通学车文化展演”,受到北京电视台、搜狐等众多媒体关注与报道。
2024年10月26日和27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田径队14名队员在2024年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中,为学校夺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七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
2025年5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金帆管乐团的师生们在 “中华杯”中国第十八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的舞台上,斩获 “示范乐团”奖项。
教师成果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曾在2009年获得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优秀集体奖。2022年2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余斌入选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导演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华应龙曾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华应龙出版有《我就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专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了《化错课堂,求真育人》《教是因为需要教》《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等500多篇文章。
2025年4月,芦咏莉校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行政管理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领导班子
以上信息截至2025年5月31日
合作交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国际交流示范校,与英、法、美、加、德、南非、冰岛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园文化
校名题字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名由文学家郭沫若于1965年题写。
校徽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徽整体呈橙色。
校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训是:酷爱读书、勇于探索、崇尚文明、追求健美。
办学理念
1997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前任校长李烈提出了“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强调师生的互育、自育及同步发展,同时提出“以爱育爱”、“以学论教”的核心理念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实施路径,并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九大文化”。
2016年5月,芦咏莉博士、教授接任校长,学校继续在“以爱育爱”理念践行中,学校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大气、博爱、智慧、致行”鲜明特质的学生。
校园活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
2023年3月29日下午,德胜校区三年级在操场上举行了主题为"夹小沙包筑远大梦"的"夹沙包"体育月赛活动。4月,举办以“探海蛟龙,助力强健身、聪慧脑、远大梦 ”为主题的系列职业体验活动。
2024年6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2024“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主题演出活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2025年3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德胜六年级举办班级足球联赛。2025年5月30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德胜校区一年级同学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在北京公交馆联合举办了一场专场“交通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8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