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原称“奉天俘虏收容所”,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用来关押其从太平洋战争俘获的美英等国盟军战俘的集中营。
从1942年11月11日至1945年8月15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共关押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战俘2000多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是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数量最大的一座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所设战俘营的典型代表。2013年5月18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
沈阳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据日方文档记载,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50米,共占地45355平方米,共有三座供战俘居住的营房,一处医院,一处日军办公用房,其余还设有厨房、食堂、猪舍、厕所、供暖锅炉房等20处附属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1号战俘营房及附属用房。依托战俘营遗址修建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由入口广场、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在“死难者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馆内常设展览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和《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史料近百件。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日本发动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纪念地,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沿革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五个多月内,日军在东南亚迅速推进,俘获约20万名盟军人员。为安置骤增的战俘,日军利用现有设施如军营、监狱、学校、厂房等改建为关押盟军战俘的营房。日军在其占领下的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威克岛、爪哇、朝鲜和中国的沈阳市、上海市、潍坊市、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日本本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115处关押盟军及盟国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日本称谓的“收容所”“分所支所”“派遣所”“刑务所”“俘虏所”等。。
1942年11月11日,日军的首批1281名盟军战俘被押抵奉天(今沈阳),暂囚于北郊北大营院内,而“奉天俘虏收容所”尚未正式设立。12月16日,日本陆军大臣核准《函馆、福冈、奉天俘虏收容所临时编成要领及细则》,收容所随之挂牌成立。五天后,战俘被驱往日资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服苦役。为长期关押,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自1943年3月起斥资302.6万元,仅用四个月便在厂区旁建成永久性营地“昭南寮”,即今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1943年7月29日,盟军战俘自北大营迁至新建成的战俘营。次年10月14日,日军在四平省郑家屯(今吉林双辽市)设“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一分所,专收盟军将校级军官;12月1日,又在四平省西安县(今吉林辽源市)设第二分所,乔纳森·温莱特等高级将领随后被转押至此。收容所初建时,日军专职人员仅61名,随着战俘增多,至1945年已增至154人。日本投降、战俘获释归国后,该营区先由中国国民党政府接管;1948年沈阳解放后,移交中捷友谊厂,部分建筑改为职工宿舍,其余陆续拆除。
1992年10月,美国“奉天幸存战俘联谊会”成员约瑟夫·皮塔克向美国驻沈阳市总领事馆发来一封求助信,称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日军设立的“奉天俘虏收容所”有过痛苦的战俘经历,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到沈阳的战俘营遗址看一看。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接到信后,安排当时的领事助理杨竞负责查找这座战俘营。经过多次查阅资料、实地寻访,1993年底,杨竞终于在沈阳市大东区找到了战俘营旧址。
2007年,昔日战俘罗伯特·布朗重返沈阳战俘营旧址。他向媒体回忆,营内食物、药品极度短缺,严寒中不少战俘因病或营养不良去世;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土地冻结无法挖掘墓穴,遗体暂存营旁小屋,待春季解冻后方可安葬。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时称“奉天战俘营”)除本部外,还直辖第一、第二两个分所,共囚禁17名盟军少将以上高级将领,最高军衔为中将,包括美国温莱特中将、金少将、摩尔少将及数位殖民政府首脑。战俘在此承担高强度劳役,并屡遭惩戒,仅日军记录在案的处罚即达84次。其间,编号1475的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438的巴顿·富兰克林·品森和1658的马康·弗特尔用铅笔创作百余幅描绘劳役与生活的漫画,为这段历史留下直观记录。
2013年5月18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也从此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筑格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东北地区的中心战俘集中营,也是其中众多战俘营中关押盟军军衔最高,遗址保留最完整的战俘营,当时被称作奉天战俘营,即日本人所称的“奉天俘虏收容所”,后来也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
从1942年11月11日至1945年8月15日,共关押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战俘2000多名。沈沈阳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是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数量最大的一座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所设战俘营的典型代表。现存战俘营房、战俘医院、看守用房、水塔、锅炉房烟囱,盥洗室及附属建筑以及部分围墙。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战俘营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面积约45355平方米,共有三座供战俘居住的营房,一处医院,一处日军办公用房,其余还设有厨房、食堂、猪舍、厕所、供暖锅炉房等20处附属建筑。原有营房现存一栋,楼高两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营房东侧连接一个平房,为战俘厕所和洗衣、盥洗室,面积150平方米,和营房主楼构成一个完整单元。战俘营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墙上布有电网,围墙内约5米处还设有铁丝网,围墙四角建有木质的巡视岗楼。战俘居住的三座主体营房位于战俘营的东南角,一座营房可以关押战俘640人。
位于原战俘营西南侧的战俘营医院二层楼建筑目前也保留基本完整,建筑面积520多平方米。此外,战俘营东侧几段围墙现存,南侧近80多延长米的围墙为当年建筑,还有相当一段地基可见。战俘营房北侧是战俘营食堂,建筑面积930多平方米,地基保留。日本看守用房和战俘营房相对,位于院落北侧,建筑面积近640平方米,东侧为附属用房,看守用房南侧有战俘营水塔和锅炉房烟囱,现均保存完好。
依托战俘营遗址修建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由入口广场、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在“死难者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馆内常设展览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和《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史料近百件。
文物遗存
苦难日记及回忆录
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二楼展厅一个展柜里摆放着43号战俘、美国太平洋最高指挥官乔纳森·温莱特写的《温莱特回忆录》,14号战俘阿诺德·博克塞尔写的《米饭·战俘与铁丝网》,25号战俘戴斯蒙·布伦南在战俘营中写的日记。这三本书的内容,详细记录了战俘们在战俘营中的苦难生活。
战俘号码牌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展柜里有一个盟军战俘服劳役时佩戴的红色号码牌。这个号码牌长6.8厘米,宽4.5厘米,木制长方形,上方有圆孔。号码牌正面的中心印着一家日本工厂的名字“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这个号码牌的主人是瓦伦斯·菲利普,1942年5月他所在部队向日军投降,同年11月11日,他与1000多名美国战俘被转押到奉天战俘营。在劳役期间,他每天要在日本看守的严厉监督下,从事10个小时高强度劳作。2007年,当瓦伦斯·菲利普一家人得知沈阳市正在筹建战俘营陈列馆时,便将这个珍贵的号码牌捐赠给了沈阳。
战俘生活漫画
《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三位作者是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1650号战俘马康·弗蒂尔,美国陆军上校、438号战俘巴顿·弗兰克林·品森。沃特克在“满洲工作机械安尼普株式会社”绘图车间工作时,想方设法躲开日本监工的监视,利用绘图车间的纸和笔画了这些画,并把这些画秘密带出工厂。弗蒂尔,1944年11月被转押至奉天战俘营分所——郑家屯战俘营,1945年5月被转押至奉天战俘营本所,一直到战争结束获救。据他回忆,被俘期间,日本人禁止战俘写日记,所以他只好用漫画的形式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些漫画记录了战俘们在战俘营的悲惨遭遇,也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往事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主要展览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陈列馆内专门辟出展区,用于展示盟军战俘的漫画。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438号战俘巴顿·富兰克林·品森和1658号战俘马康·弗蒂尔用铅笔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
2015年12月,为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带给观众更加震撼、完整、丰富、精彩的参观体验,陈列馆近期又增添三处新亮点。
青铜浇筑组雕《抗争》
青铜浇筑组雕《抗争》,是中国著名雕塑师孙家彬的遗作。这组高约2.8米的六人组雕,以被关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战俘营中的美英等国士兵为形象,通过战俘向上的身体造形和深邃的目光表现战俘们虽身陷囹圄却坚毅、勇敢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也向世人传递着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共同心声。
四处写真硅胶复原场景
这四处仿真蜡像场景分别呈现了美国军队菲律宾战场总指挥、中将乔纳森·温莱特将军被关押在“奉天俘虏收容所”分所的生活;盟军战俘们在日军严密的监控下秘密地用漫画记录他们在战俘营的悲惨遭遇;中国工友在自身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偷偷给盟军战俘提供食物、物品和外界信息;1945年8月20日,盟军战俘营获得解放,战俘们重获自由的难忘场面。真实再现了盟军战俘们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关押期间的生活,体现了盟军战俘们遭受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呈现。
盟军战俘营房复原
陈列馆在开馆之初就根据历史照片和战俘的回忆,恢复了战俘营房的木板床、俄式取暖炉、长条木桌等物品。为更完整地再现当年盟军战俘们生活的场景,使观众有更真实、直观的感受,此次盟军战俘宿舍复原陈列增加了被褥、脸盆、牙缸、牙刷等生活用具,使复原陈列更具有生活气息。
(以上相册来源)
相关保护
2008年6月11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2008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7年被列为辽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价值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日本发动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纪念地,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数量最大的一座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所设战俘营的典型代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见证了人道主义受到肆意践踏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教育世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历史遗迹和重要场所。
参观信息
参观地点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
票价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免费对外开放。
中国日报整版报道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用艺术记录历史.腾讯网.2025-09-02
“五一”沈阳文化遗产探寻之路(2):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2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见证日军暴行.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2
传奇盛京 | 古城遗珍之东方奥斯维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搜狐网.2025-09-02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来龙去脉:血写的断章(图).中国新闻网.2025-09-02
二战盟军战俘的受难场 ——奉天俘虏收容所.南方网.2025-09-02
中国日报整版报道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用艺术记录历史.中国日报.2025-09-02
沈阳日报: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二战盟军战俘营.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2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9-02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2025-09-02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人民政协网.2025-09-02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