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赵颖,男,出生于1963年11月19日,博士学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

赵颖教授生于1963年11月19日,1985年7月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学士。1987年7月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系研究生班毕业。1995年7月南开大学光电子所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物理电子系做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自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光电子所工作,现任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

(1)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2)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

(3)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4)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

(5)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太阳能发电专项)专家组成员。

(6)中国“太阳能学报”和“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薄膜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矩阵优化设计与性能改进、有源寻址液晶平板显示器、有源寻址面阵探测、成像及传感、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直接生长器件质量级薄膜微晶和多晶硅材料、硅基薄膜光伏电池的制备及其应用。

主要贡献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1999年获专利一项。

现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低价长寿太阳电池基础研究”项目中的03课题“器件质量级低温晶化硅薄膜材料及稳定非晶硅/低温晶化硅叠层电池”、教育部重点项目“低温晶化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新型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低成本大面积制备技术”等。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科技部“十二五”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第七课题负责人(2011.01.01—2015.10.31)。

(2)科技部“十一五”“973”项目“大面积低价长寿命太阳电池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6-2010年)。

(3)科技部“十五”“973”项目“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第三课题负责人(2000-2005年)。

(4)2006和2009年,连续承担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5)2007-2012年,承担南开-钧石能源公司的横向合作项目。

科研成果:

主持并完成科技部973、国际合作项目、天津科委攻关等10余项科研项目。

(1)已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

(2)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3)共获部委级科研鉴定成果10余项,全部为国际先进水平。

获奖情况:

(1)2013年,“低成本制备高效硅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发”,获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2012年,获第12届中国光伏大会“光伏成就奖”。

(3)2009年,“非晶硅/微晶硅叠层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研发”,获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2006年,“非晶硅太阳电池产业化”,获天津市人民政府产学研联合贡献奖。

(5)2003年,“非晶硅(a-Si)基薄膜功能集成器件和技术的研究”,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国内外会议:

(1)近年来,多次担任中国光伏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评奖委员会委员、主任等。

(2)第22届国际光伏科学与技术大会(22st Inter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12年11月),程序委员会副主任,评奖委员会主任。

(3)组织了第一和第二届“中日光伏论坛”。

参与出版情况:

(1)2013年,参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薄膜太阳电池关键科学与技术》第二章的写作。

(2)2013年,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应用》第七章的写作。

(3)2009年,参与中国工程院主持编写《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路线图》的太阳能光电部分。

获奖记录

2004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